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王梓
6月20日一早,小尤金·盖茨离开家,前往他负责的派送区域,挨家挨户送邮件。66岁的他是美国得克萨斯州兰开斯特市的邮递员,已经为美国邮政局工作了近40年。当地居民说,他是“最贴心的人”。
(资料图片)
下午4点刚过,盖茨的妻子卡拉接到一通电话:盖茨倒在一户人家的前院里,被紧急送往医院,不治身亡。
卡拉告诉美国福克斯新闻台,盖茨走的是每天的“正常路线”,但出事的那天酷热难当——体感温度达46.1℃。这是当地自1980年以来的最高温度。
今年4月起,热浪陆续侵袭世界多地。据印度《印度斯坦时报》、孟加拉国“孟加拉24小时新闻”网、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等报道,亚洲遭遇了史上最严重的热浪,南欧和非洲北部也提前迎来热浪,西班牙、葡萄牙和阿尔及利亚的气温同比高出约20℃。
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“烧烤”模式。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称,全球平均气温在6月初达到有记录以来的同期最高水平。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近日发布警报称,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出现,预计将持续到今年冬季。
厄尔尼诺现象的显著特征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域水温异常升高。1980年以来,全球平均气温有12次刷新纪录,其中10次发生在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。厄尔尼诺的强度越大,对全球平均气温的提升就越明显。比如,2014年至2016年曾出现超强级别厄尔尼诺现象,这3年中,全球平均气温连续创下纪录。气候专家预测,此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较早、发展空间大,发展为中等强度的概率达到90%,这意味着,极端天气将来得更频繁、更剧烈、范围更广。
英国《卫报》称,亚洲多地遭遇极端热浪,多国与高温相关的死亡人数打破历史纪录。
马来西亚气象部门称,人们需准备好应对更干燥的夏季。在该国柔佛州,酷热令养鸡场的鸡食欲不振,肉鸡供应可能减少20%。吉兰丹州的稻田受高温和干旱重创,稻米产量减少,品质不佳。
泰国同样面临干旱的夏季。泰国《曼谷邮报》称,泰国国家水资源办公室官员呼吁农民“配合”,今年只种植一次水稻,此后改种耗水量不大的作物。
印度尼西亚政府建议农民购入更多的抗旱种子。印尼总统佐科表示,今年该国将进口200万吨大米,为厄尔尼诺现象可能造成的粮食安全问题做好准备。
世界气象组织5月22日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,1970年至2021年间,全球各地报告极端天气等引发的灾害近1.2万起,导致超过200万人死亡。
报告指出,90%以上的与极端天气有关的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。这些国家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、医疗设备和降温系统,在气候灾难中更加脆弱。热浪不仅危害人类健康,还会造成林火肆虐、水电短缺,严重影响农业,重挫经济发展。
以越南为例,作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之一,该国95%的出口大米产自位于湄公河三角洲的主要水稻产区。《联合早报》称,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导致当地水量减少,农业严重受挫,粮食价格和国家经济受到直接影响。近年来,越南每年因极端气候损失约24亿美元。世界银行认为,到2050年,越南的损失可能达到该国GDP的12%。
英国研究人员发表在环境期刊《自然-永续性》上的一项研究认为,最受极端高温威胁的人是较贫穷国家的居民,而他们的人均碳足迹最少。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,尼日利亚人均每年排放约0.5吨二氧化碳,印度人均排放约2吨,而欧盟人均近7吨,美国人均高达15吨。
不过,由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加剧、城市密集,其脆弱性也在增加。欧洲环境署6月13日发布的报告称,自1980年以来,极端天气已导致19.5万欧洲居民死亡。目前,欧洲46%的医院、43%的学校位于气温比区域平均温度高至少2℃的城市“热岛”中。城市“热岛”比绿地吸收、保留更多的热量。欧洲环境署气候适应部门负责人布拉兹·库尔尼克指出,这使得弱势群体面临更严重的威胁,“加上热浪,未来,社会将承受相当大的风险”。
报告举例称,在2003年8月的热浪中,英国西米德兰兹郡城市的相关死亡率比该郡农村地区高一倍。
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温的影响通常在它出现后一年内显现,因此,明显的影响可能在2024年到来。世界气象组织5月警告称,未来5年内,厄尔尼诺现象和持续的温室气体排放将把全球气温推向新高,热浪将更频繁、更极端,刷新高温纪录的可能性高达98%。
“(厄尔尼诺现象)将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相结合,推动全球气温进入未知领域。这将对人类健康、粮食安全、水资源管理和环境造成深远影响。”世界气象组织前秘书长佩蒂瑞·塔拉斯说。
减排以应对气候挑战,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议题。4月,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再次呼吁各国采取深入、快速和持续的碳减排行动,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。
留给人类的时间或许不多了。发表在《自然-永续性》上的研究报告称,由于遏制全球变暖的政策乏力,到21世纪末,全球约22%的人口将暴露在危及生命的极端高温下;西非的布基纳法索和马里、南美洲的阿鲁巴、中东的阿联酋和卡塔尔将全境处于极端高温下,不宜居住。如果以绝对人数衡量,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是印度,届时,该国将有6亿人生活在致命的高温中;其次是尼日利亚(3亿人)和印尼(1亿人)。
“地球表面的宜居情况将被重塑,人类居住地可能大规模重组。”这份报告的主要作者、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全球系统研究所所长提摩西·莱顿说。
“我们必须及时应对,未雨绸缪。”欧洲环境署专家亚历山德拉·卡兹米耶扎克告诉法新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