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明年还要和大家一起过5岁生日!”近日,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十楼病房,54岁的老叶和前来查房的医护共同庆祝特别的“4岁重生生日”。
4年前,老叶突然左侧瘫痪,被确诊为恶性程度很高的胶质母细胞瘤,平均生存期仅14.6个月。尽可能地切除肿瘤、保证生存期,同时力争保留脑功能区,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晓华教授放手一搏,让老叶每一天创造着重生后的奇迹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突如其来的瘫痪
老叶平时身体一直很健康,4年前的6月初,他头天还跑了8公里,第二天清晨突然出现左侧肢体乏力,筷子也拿不动了。病情来得凶猛,第二天下午,老叶的左侧肢体已瘫痪,只能拖着左腿缓慢行走。
老叶一家后来回忆,那个阶段老叶出现了明显的记忆衰退。检查结果如同晴天霹雳:老叶的脑中有一个直径近4厘米的肿瘤。
肿瘤体积大、恶性程度高,又侵犯与肢体运动密切相关的脑功能区。辗转多家医院后,老叶一家处于崩溃边缘。“他当时已经想放弃了,如果术后在床上不能动了,他可能活下去的勇气也没有。”妻子说。
找到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晓华教授后,一家人看到了希望。
“老叶只有50岁,还很年轻。如果为了完整切除肿瘤但从此瘫痪,这肯定不是理想的结果。在手术中我们会去平衡这两者。”张晓华向老叶一家提供了手术方案:肿瘤恶性程度很高,要尽可能地切除肿瘤,保证生存期;另一方面,从生存质量讲,也会力争保留脑功能区。
第一次手术后,自己走出医院
张晓华主任以最快时间安排了床位。2019年6月5日,完善术前检查并精准评估后,张晓华主刀,贾锋和金义超作为助手,为老叶实施了开颅手术。
在神经导航引导和电生理监测下,张晓华精准避开肿瘤边缘的功能区及重要血管,历时5小时,成功切除右侧额叶巨大肿瘤。
术后,老叶经历了高热、癫痫等重重关卡。术后病理报告给出了最差的结果——胶质母细胞瘤,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、预后最差的一种类型。在神经外科医疗及护理团队的精心治疗下,十余天后,老叶迎来出院的日子。老叶的肢体活动并未受到影响,在家人的搀扶下,老叶走出了医院。
之后近一年里,老叶接受了由仁济医院脑肿瘤MDT团队制定的术后同步放化疗及替莫唑胺强化治疗,肿瘤进展得到有效控制。笼罩老叶一家的阴霾逐渐散去,重新回归往常的生活,散步、旅游,尽情体验着“重生”美好。
二次手术,内心更从容
不过,胶质母细胞瘤终究还是难逃复发的命运。2022年7月,一次影像随访提示老叶脑中“沉寂”了三年多的肿瘤复发了,伴随着左侧肢体乏力,同三年前无比相似!
然而,相比三年前的迷茫和绝望,老叶和妻子表现得格外乐观和坚强,他们再度来到仁济医院。
随后半年中,张晓华脑肿瘤MDT团队为老叶进行了替莫唑胺化疗,同时施行安罗替尼靶向和伽马刀治疗。磁共振复查却提示:肿瘤在不断进展。
今年2月底,张晓华在综合评估病情并分析整个诊疗经过后,决定为老叶实施第二次手术。由于肿瘤复发累及范围更大,相较第一次以“保功能”为主要目标,第二次手术应考虑更大范围切除肿瘤,将重点放在尽可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上。
第二次手术,复发的肿瘤被较为彻底地切除。这次,老叶左侧肢体失去了大部分活动能力,但是,病床上已成功走过4年抗癌路的老叶却比三年前更从容,“我们和医生齐心协力相处三年,非常信任他们的抉择,我也有信心继续创造生命奇迹。”
作者:唐闻佳
编辑:储舒婷
责任编辑:樊丽萍
*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