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20日,谷雨时节,烟雨蒙蒙的松山湖畔,迎来了一批科学大咖。包括9位院士、50多位专家学者在内的“最强大脑”天团,在东莞参加以“脑科学与类脑技术”为主题的松山湖科学会议,探讨前沿科技、纵论产业未来,吸引了全国的关注。
【资料图】
如此高规格的基础研究盛会,在东莞已经不是第一次举办。今年2月,“遇见数学预见未来”松山湖数学论坛举行,是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举办的首个高规格的数学学术峰会。此前,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连续4年在东莞举办,累计邀请了近220位院士来到东莞,推动了一批高端创新资源集聚落地。
在院士大咖齐聚松山湖背后,记者关注到,以“制造名城”身份享誉全国的东莞,近年来持续补齐源头创新短板,激发基础研究活力,取得了丰硕成果。东莞“科技创新+先进制造”的城市名片,正越来越广泛地在科学界、产业界持续“出圈”,这也为东莞蝶变为源头创新热土,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源头创新:入选国基项目数五年翻两番
东莞历时多年种下的源头创新“种子”,如今迎来了开花结果的好时节。
4月1日上午,全省首座硼中子俘获治疗中心大楼在东莞市人民医院落成使用。这标志着中国散裂中子源在实现成果转化方面迈上新台阶,对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医学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,也将助力“健康广东”和“健康中国”建设。
硼中子俘获治疗(简称BNCT)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,是一种细胞尺度内强靶向性与高传能线密度的二元放射疗法。大楼建成后,中子这双探索微观世界的“火眼金睛”将逐步转化为攻克人类癌症的“利剑”,给肿瘤患者带来福音。据悉,即将建成的BNCT治疗装置与BNCT实验装置在原理、结构、工作参数等方面一致。目前,临床用BNCT机器的生产、应用,以及硼药仿制药的研发工作已取得相应的进展。
接下来,东莞将积极推进BNCT项目的研究及应用,借助校地共建带来的优质平台和资源,积极引进及培养具有硼药仿制药研制能力、BNCT临床前研究能力、临床研究能力的人才及团队,为下一步建设BNCT研究院打好基础。
这只是东莞源头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冰山一角。
2022年东莞共有108个项目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(简称“国基项目”),同比增长47.9%,相比2017年项目数和经费数都取得了五年翻两番的显著成效。一位从事项目申报的科研人员介绍: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我国最高水平的基础研究资助渠道,近几年项目资助率不足20%,竞争极为激烈。”而东莞获立项数再创新高,标志着东莞的源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。
东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东莞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(松山湖科学城)建设,紧扣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、集聚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,构建全链条、全要素的源头创新体系,在基础研究领域破冰前行。
拥抱大院大所,激活源头创新。
东莞已经形成包括散裂中子源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、先进阿秒激光、172家重点实验室、2家新型研究型大学在内的基础研究平台,持续输出源头创新成果。在外界的刻板印象中,东莞无名校。其实,东莞已有工程科学、材料科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(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)全球前1%。
引进“最强大脑”,厚植人才家底。
东莞以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为契机,大力打造各类科研人才平台,如大科学装置、省实验室、高校、院士工作站、博士(后)工作平台等。目前,东莞共有各类人才平台1531个,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1062个,集聚基础研究人才近万人。
值得关注的是,东莞通过与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,成建制地引进战略科学家团队,由点到线、由线到面地强化创新链,为新能源、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兼具广度和深度的人才支撑。今年2月,在东莞市科技局的大力推动下,电子科技大学的20多位教授学者“组团”来东莞创业,成立东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。这是东莞引进的首支战略科学家团队,“组团落地”模式也打开了东莞人才引进工作的全新局面。
投入真金白银,营造良好生态。
基础研究需要人才,更需要充分的资金投入。东莞舍得花钱,也善于花钱:设立粤莞联合基金,5年投入2.6亿元支持基础研究,目前共立项支持600多个项目,资助经费1.6亿元;向外借力,2022年东莞获国家、省基础研究项目资助金额突破1亿元。东莞还给予科研单位充分的资金使用自由,用科学家的话说是“允许用打酱油的钱买醋”。
记者也关注到,目前东莞基础研究投入的总金额、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,与深圳、广州相比仍存在差距。东莞的全社会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应用型的技术创新领域,在基础研究上还有广阔的提升空间。
培育产业新柱,推动成果转化。
除了投资5亿元的硼中子俘获治疗中心,东莞还有一批基础研究项目正在开花结果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创新样板工厂,成立产业化公司39家,融资额、年销售额双双突破2亿元。东莞打通“基础研究—技术创新—转化应用—产业发展”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链条,让成果转化的肠梗阻转变成新兴产业的“施工图”。
人工智能:锻造千亿产业的创新内核
结合今年松山湖科学会议的主题“脑科学与类脑技术”,东莞在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、产业发展成效同样可圈可点。
近日,在广东科视光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“科视光学”),科研人员正在调试第二代防焊DI数字光刻机,并积极进行业内推广。
科视光学创始人王华博士介绍,目前,在印制电路板领域,传统的绿油防焊菲林曝光机,依然是国内大多数PCB企业的主力生产设备,但因为制程能力缺陷,该种机型难以生产高精度的产品。科视光学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,攻克了光刻光源在能量、精度、多波长匹配、光源寿命、成本及效率等方面的技术难题,于2022年初推出第二代防焊DI数字光刻机机型。去年5月,科视光学完成近4亿元C轮融资。
投资方、云岫资本合伙人兼AI/智能制造组负责人符志龙介绍:“科视光学是国内领先的高端机器视觉光源及光刻机厂商,新推出的防焊DI光刻设备,有效解决了此前业内普遍存在的低效率和高成本等痛点问题,有望推动国内行业的转型升级。”
在科视光学所属的机器视觉领域,东莞已经聚集了百家企业,形成百亿产业,构建了完整的机器视觉产业链条。去年12月,在东莞市科技局、滨海湾新区管委会的推动下,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,打造“机器视觉+高端装备”产业聚集区,用AI+赋能高端制造,推动东莞产业智能化升级。
人工智能已经成长为东莞重要的千亿产业。根据东莞市科技局的统计,2022年,东莞人工智能产业规上企业营收约996亿元。其中,应用软件开发领域规上企业营收增长了6.8倍,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领域规上企业营收增长了2.2倍,产业成长速度极为迅猛。
一大批高成长性的企业,构建起了东莞人工智能产业的完整链条。例如,在机器视觉领域,集聚了奥普特、科视光学、神州视觉等细分领域龙头;在工业互联网领域,有盘古、瑞恩等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;在云计算大数据领域,有先知大数据、唯一网络等企业;在芯片设计环节,松山湖已入驻IC设计企业50余家;在基础器件制造环节,华贝、以诺通讯、长盈精密、劲胜精密等在全国保持领先优势;在产品研发环节,OPPO、vivo、佳禾智能等企业在3D视觉、生物识别等领域科技创新成果不断。
由表及里,可以深入分析千亿产业背后的创新内核。
这同样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。在政策上,东莞于2018和2019年分别出台了《东莞市支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》《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(2019—2030年)》等政策;在科研上,开展重点领域研发项目,让龙头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抱团合作,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;在平台上,加强创新平台建设,打造工研院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,工研院的无人艇成果获2021年度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;在人才上,培养创新人才团队,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,通过学科大类交叉、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培育更多复合型工程师;在氛围上,开展科技交流合作活动,举办中国(滨海湾)首届工业人工智能高峰论坛和腾讯云工业AI合作伙伴交流会,探讨AI技术在工业制造领域的技术研发成果和应用前景。
可以预见,拥抱了人工智能的东莞制造,将走得更快、更远。
生物医药:复合增长率46.3%的“明日之星”
另一个和“脑科学与类脑技术”相关的生物医药产业,是东莞规划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,正在成为东莞高速发展的“明日之星”。
据统计,2017年至2021年,东莞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复合增长率高达46.3%,是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。
截至2022年底,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注册生物医药企业达400多家,总产值达到240亿元。
近日,在广东博迈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博迈医疗”)的无尘无菌车间内,一根根细长的金属丝被“全副武装”的科研人员拿起放在显微镜下,下一秒这些金属丝将被固定成小小的球囊……
作为一家专业从事血管介入类高端医疗器械研发、生产和销售的企业,博迈医疗是目前中国冠脉球囊导管行业中年出口量最大的品牌。博迈医疗拥有30多个产品系列,产品行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家医院。博迈医疗董事长李斌说:“近几年企业年平均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达到12%。即使放在全球来对比,我们的技术也具有领先性。”
身怀“绝技”,心中不慌。即使在疫情防控期间,博迈医疗的营收也保持着40%的增长,发展态势稳健,企业信心十足。
除了博迈医疗,东莞生物医药产业集聚了东阳光、众生药业、菲鹏生物、华南药业、永胜医疗等一批龙头企业。
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源动力,依然是科技创新。
东莞建立起从国家级到省市级涵盖生物药、化学药、医疗器械、生物工程以及新业态的科研平台及实验室。生物医药成为东莞产出创新成果的沃土,2021年该领域拥有发明专利1586件。生物医药还是培育重大项目的温床,目前该领域重大建设项目共有20项,预计投资金额达180亿元。例如,东阳光药业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科研创新,成为拥有1900项授权专利和两家上市公司的龙头企业,专利总量位居全国制药业榜首。
聚焦源头创新,发力先进制造。在“最强大脑”的加持下,“双万”城市东莞将持续释放发展活力,追梦高质量发展新征程。
(文章来源:南方Plus)